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4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解剖法采集太平洋牡蛎精液 ,用自然海水做基础溶液 ,配制不同浓度的 DMSO(二甲亚砜 )作为超低温保护剂 ,在液氮 (L N2 )面上不同高度进行预处理 ,投入 LN2 内保存 ,升温解冻后 ,检测精子成活率。结果表明 ,DMSO处理浓度、预处理温度及时间和升温方式对超低温保存成活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 ,用 10 % DMSO在 LN2 面上 17cm预处理 6 min,采用 16~ 17℃流水不完全解冻 ,效果最好 ,超低温保存精子成活率可达 70 %。与新鲜精子相比 ,在 L N2 内保存一天的精子 ,授精能力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2.
83.
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黄勤  江锦祥  马平 《台湾海峡》2007,26(4):548-554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与Genebank提供的相关序列比较,福建太平洋牡蛎与Genebank样品应属同源,其中漳浦霞美和厦门白礁的样品则可能代表同一种群的两个衍生品系.本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近亲繁殖的育苗方式已经导致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裂化;任其发展不利于维护良种优势.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未发现显示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和美洲牡蛎微卫星特征的个体.  相似文献   
84.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老风口生态区甜瓜种植期内,气温、湿度、降水、光照等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生态区甜瓜培育的试验成果,研究得出:该生态区优质甜瓜栽培的生育期指标、品种特点及推广种植的气候条件。为开拓本地区特色农业种植品种、推动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提供宝贵经验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在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一带,分布着规模较大、序列较清晰的古牡蛎群。通过对前人文献中的古牡蛎群41组平均校对年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数据母体趋向近似正态分布,母体分解显示了宁河地区古牡蛎群的4个集中生成年龄区间。根据这4个集中生成年龄区间的特征值与古牡蛎群、岭地、古海岸的对应关系,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古牡蛎群的生成时间、生成环境与岭地和古海岸的关系及演化过程,为渤海湾第四纪全新世的古地质环境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式。  相似文献   
87.
王宏 《第四纪研究》2003,23(4):393-403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国土资源大调查以其特有的方法、手段和要求,获得了一批带有地质调查特点的、关于全新世地层与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1)该地区海岸带全新世地层具有4种沉积类型:(A)远离海岸的传统的"三分"型;(B)海相层与陆(海陆过渡)相层的多次交替;(C)末次冰期后期未接受沉积,全新统半咸水的海陆过渡相直接覆于历时约10~20ka的沉积间断面上,向上,进一步发育为海相层;(D)沿海低洼地区在末次盛冰期后的晚更新世晚期即已进入海侵阶段,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是连续的,向上继续发育海相层.2)从以海水影响为主的开放潮坪(及浅海区)环境转变为(陆源影响逐渐加强的)湖-盐沼环境,是研究区中晚全新世地质环境转变的重要特征,建立了表征这两种不同环境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灰色单元"与"黄色单元").3)牡蛎礁与贝壳堤的对比方案,以牡蛎礁对应潮坪的贝类繁盛期,牡蛎礁中的水平再搬运夹层和/或上覆泥质盖层(往往形成"岭地")对应贝壳堤成堤.4)大比例尺区调地质点(浅孔)揭示了中晚全新世(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编绘出约4500calB.P.以来小于1ka时段的二维、假三维环境系列图.一个实例是Ⅱ贝壳堤向陆侧的洼地甚至早于该堤的形成,推测洼地边缘的NNW向的埋藏线性凸起可能受同一方向的新构造活动控制.5)渤海湾沿海平原线性砂坝(障壁岛)-湖/盐沼成因假说.作为堆积贝壳堤正地形的补偿,堤前因"簸选"贝壳导致的潮坪负地形,同样可发育湖沉积.6)210pb/137Cs测年研究提供了该地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初步结果(<0.1cm/a或>3cm/a不等),据此将海岸带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类型区.  相似文献   
88.
根据2008年9月和2009年4月对广西北海海域珍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水体各形态氮含量的调查资料,采用对比手法研究其氮循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水体各种形态氮含量无论在季节上还是区域上,均突出地体现了养殖生物的释放作用和陆源排污的影响作用.氮的含量变化随着区域和季节不同而显示出特有的规律.春季,正值珠贝插核期的养殖区水体中的氮含量较低,并在不同区域随生物链作用呈现出很好的规律性,各形态氮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呈相关的几率较高,其中DON含量与pH值以及DIN含量与SS和TOC含量之间的负相关性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但水环境是以耗氧过程影响为主.秋季,随着养殖珠贝进入养成期,在其摄食和排泄压力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以主要存在形态出现的TN、DN、DON含量亦大幅度上升,但作为浮游植物直接吸收的DIN含量却在明显上升的情况下仍然远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值,只有NH4-N含量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环境却以增氧状态出现.而非养殖区水体的氮含量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只是从TN、PN、DN含量的分布上体现了与养殖区的一致性,其余形态氮含量的分布则多与养殖区的相反;各形态氮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秋季较春季密切,尤其DN、NH4-N与SS含量的负相关性,DIN含量与pH值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从春秋季整个海区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春季TN、DN、DON、DI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66~16.96、6.82~12.85、4.43~11.63、0.69~2.81 mol/dm3,平均值分别为13.46、8.86、7.11、1.75 mol/dm3;秋季TN、DN、DON、DI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07~28.01、12.22~23.01、11.01~21.59、1.08~3.11 mol/dm3,平均值分别为20.54、17.00、15.34、1.65 mol/dm3)可见,研究海域无论养殖区还是非养殖区氮循环状况良好,生物链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研究海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89.
细胞小片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氏珠母贝选系F2为实验材料,按照马氏珠母贝常规技术进行插核手术,并经过池塘休养和海区养殖过程,比较了细胞小片黏液处理和保养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影响.实验设为4组:细胞小片黏液处理组(A)、细胞小片保养组(B)、同时进行细胞小片黏液处理和保养组(C),对照组(D),同时利用H E染色观察比较A和D组细胞小片显微结构的...  相似文献   
90.
Crossbreed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manage the genetic decline in aquaculture.One-way hybrids of Crassostrea sikamea(♀)and Crassostrea gigas(♂)have advantages in growth traits and adaptation to high temperature.Here,we use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analyze the molecular processes in the hybrids under and after thermal stress.The hybrids were cultured in the seawater with an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25℃to 40℃during 10 hours,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thermal stress stage.Then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from 40℃to 25℃within 2 h,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recovery stage.In this study,1293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were obtained under thermal stress,of which 576 were upregulated and 717 were downregulated,and 740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were obtained in the recovery stage,of which the number of upregulated and downregulated genes was 409 and 331,respectively.The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NOD-like,and NF-kappa B path-ways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during the thermal stress stage.The MAPK and PPAR signaling pathways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during the recovery stage.The HSP70,HSP90,and CANX genes were strongly and rapidly upregulated in the control/thermal stress groups but were slightly less upregulated in the thermal stress/recovery group.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or nonspecific immunity was deployed to protect interior tissues from thermal stress.In addition,85%of the mutual DEGs were involved in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up/down or down/up)when the oysters were removed from the thermal stress to recover.This study provides preliminary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response of C.sikamea(♀)and C.gigas(♂)hybrids to thermal stress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future studies on temperature-adaptation and the possible expansion of hybrid br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